印度尼西亚

印尼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,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,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、宗教和政治型態,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。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,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,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,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。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,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,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、貪汙、分離主義、民主化進程、經濟上劇變等挑戰,尤其在蘇哈托独裁统治期间,该国贪污腐败严重、华人公民自由受到限制。
由於島嶼遍布,印尼人分属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,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,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。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「Bhinneka Tunggal Ika」(存異求同)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。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,但貧窮仍相當普遍。熱帶生態也支撐了當地旅遊業,並由於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,所以國際交流程度不低。 维基百科提供
1
2
3
6
7
8
9
10
12
14
15
16
17
18
19
20